品特和洛塞都是对于人际关系中的权力、阶级地位、金钱等元素十分敏感的艺术家。他们合作的经典电影《仆人》的人物结构很容易让人想起《苹果》,因为它们都曾涉及到两对男女之间基于权力、地位之上的欲望关系。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两部影片所关心的问题完全是不一样的。后者的重心落在苹果所承受的多重压力上,这些压力折射出现实问题和典型的女性视角。在品特和洛塞那里,类似人物结构中的维拉基本上是一个叙事的道具。她是托尼和巴莱特实现主仆倒置的重要一环。品特把叙事空间封闭在巴莱特那间洋溢着爵士乐、挂满了古典名画的资产阶级公寓中,人物对公寓以外的一些现实延伸除了表明人物阶级和社会背景,其他就语焉不明。这使得整个叙事显得十分抽象。特别是他们在叙事过程中,经常使用接近于油画却是黑白颜色的静物构图、经常把人物与房间中的雕像(尤其是在托尼与苏珊去拜访朋友的那一场戏,人物都是静止的,与客厅里的人形雕像形成了特殊的呼应关系。这显示了洛塞对典型资产阶级生活圈的态度,同时也为托尼寻求一种改变提供了一种反向的动力。)对应起来、时常进入构图的精致圆形边框的镜子,使我们想起凡·艾克的那幅著名油画,这些视觉形式使我们对于托尼和巴莱特之间的主仆关系获得更为深广的关照。
当然,他们之间的主仆关系更为直接的原型应当是黑格尔的主仆关系的分析,只是在这部影片中,这种关系中又带上了1960年代爵士乐和性开放的气息。如果托尼和巴莱特之间同性恋这条隐藏的线索更明确一些,那么整个影片的叙事流程会更流畅,这也是巴莱特最后能够完全控制托尼最为根本的一点。所以在这一点上来说,苏珊的角色位置在影片中是最为尴尬的。她是托尼的未婚妻,担任的是最为刻板、最为典型的传统的化身,在巴莱特控制了托尼之后,她又能如何呢?在某种意义上,她与巴莱特在结尾的接吻确实是最有杀伤力的戏,虽然这一场她的出现、她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突兀、那么不合时宜。
附: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是萧伯纲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他是200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的获奖理由是——“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品特除写作戏剧剧本、诗歌和导演戏剧之外,还写作电影剧本,特别是他给约瑟夫·洛塞写作的《仆人》、《送信人》等一批剧本,成就了洛塞最成功的电影作品。http://baike.baidu.com/view/176781.htm
约瑟夫·洛塞是英国最重要的导演之一。洛塞是美国人,年青时去往德国跟随布莱希特学习戏剧,曾经和布莱希特在美国联合执导了布的名作《伽利略》。他和品特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黄金搭档之一,留下了一批电影史上重要的电影作品。品特编剧,洛塞导演的《送信人》获得了1971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电影《仆人》以十分特殊的视角透视了西方1960年代精神对于古老欧洲的冲击,出现了诸多敏感话题,一直到今天,仍然是西方电影研究者经常论及的重要作品。http://en.wikipedia.org/wiki/Joseph_Losey
评论